解读指南,携手共进——第六届两江母胎医学论坛圆满落幕
电话:传真:
联系人:Email:
会议地点:
联系地址:
会议时间:2016/10/14 0:00:00 至 2016/10/14 0:00:00
作者: 单位: 来源:中国妇产科在线 编者:
11 月 13 日,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的“第六届两江母胎医学论坛”在重庆市渝州宾馆圆满落幕。论坛聚集了妇产领域余百位专家学者和其他专业领域的知名人士,参会规模超过了 1000 人。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昨天和今天的精彩学术内容。
11月12日的论坛内容依然以指南解读为主导,环环紧扣“国际母胎医学指南解读”的论坛主题。与此同时“第三届助产技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产科急救护理培训班(分会场)”与“国际早产协会(OPERA)妊娠风险评估中国研讨会”也在同期举行,会议现场人气爆满,可见参会医生代表对本次大会精彩内容的认可和关注。
助产士分论坛
国际研讨分论坛
王谢桐教授
山东大学省立医院王谢桐教授分享了《孕激素在产科中的应用——2016年EPC孕激素预防流产指南解读》,孕激素对维持妊娠至关重要,孕酮是贯穿人类妊娠过程的主要激素。王教授介绍了生成孕激素的黄体胎盘转换、先兆流产出血的生物学解释、孕激素维持妊娠的机制、RSA妊娠后激素水平监测及2015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共识,他指出,无需通过检测孕酮来进行黄体支持疗效评估,检测血清Hcg水平以判断妊娠绒毛活性,超声检测胚胎发育情况,不需要检测血清孕酮水平及其变化。
陈敦金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教授分享了《产后出血的二线治疗方法的评价》,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22/10万,28%的孕妇死亡原因为PPH,而宫缩乏力是PPH的首要原因。宫缩乏力导致PPH的处理有子宫按摩、药物、二线治疗、子宫切除。陈教授指出,子宫按摩对产后出血的预防作用不大,但对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他着重讲解了PPH的二线治疗, 包括宫腔填塞、球囊填塞、动脉结扎、动脉栓塞和B-lynch缝合。陈教授分析了这5种治疗方法的利弊,表示应根据患者情况及当时额条件进行选择,如药物无效时首选子宫填塞球囊。
同时陈教授还分享了《围产期血栓性疾病临床管理思路—基于指南》,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是相同的,但在怀孕的过程中有其特异性,妊娠与分娩都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陈教授介绍了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诊疗的临床思路,强调了诊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抗凝前的检查,治疗药物选择和剂量,妊娠期抗凝治疗注意点等。
刘兴会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刘兴会教授分享了《2016昆士兰妊娠高血压指南解读》,她在报告中分析了昆士兰指南与中国指南对中度高血压、重度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处理的不同点,昆士兰指南与中国指南中子痫前期的诊断和重度子痫前期的诊断、子痫前期风险评估、降低子痫前期风险的策略、高血压的治疗,重度高血压的管理,硫酸镁的应用,终止妊娠的时机分娩时机,终止妊娠的指征等,刘教授认为,昆士兰指南中最好的就是子痫的治疗流程,她鼓励广大妇产领域同道多读文献。
马玉燕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玉燕教授分享了《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指南解读,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始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产科问题,“二孩”政策实施后剖宫产后阴道分娩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马教授分析了剖宫产后阴道分娩(VBAC)的益处与风险、VBAC专家共识、VBAC的适应症、瘢痕子宫的引产、TOLAC子宫破裂的临床征象、分娩期的处理、VBAC与分娩镇痛等,表示虽然VBAC的住院和恢复时间更短,但存在子宫破裂的风险与成功率的问题。推行尚有一定的难点。
王海滨教授
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带来了《胚胎植入的分子路径》,早期胚胎发育是妊娠建立的基础,卵母细胞质量是决定妊娠走向的首要条件,卵母细胞—胚胎质量及宫内发育微环境决定妊娠结局。王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科学问题母胎对话的分子机制是什么,介绍了研究布局,包括囊胚激活的分子机制,蜕膜发育调节的新机制,子宫内膜接收性的调节机制等。
周玮教授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周玮教授分享了《2015RCOG产科输血指南解读》,产科出血是英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输血治疗不足、不及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输血也有风险,应谨慎对待。周教授对输血的基本原则、感染性输血风险和非感染性输血反应进行了详细讲解,强调要减少输血应注重产前贫血的管理,积极诊断治疗妊娠期贫血。建卡及28周产检建议筛查贫血,多胎妊娠20-24周增加一次。周教授指出,口服铁剂是ID及IDA的一线治疗,rHuEPO不推荐常规使用。
刘俊涛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刘俊涛教授分享了《NIPT之ACMG指南解读及我国临床应用规范》, 刘教授介绍了ACMG对NIPT的立场、对美国医疗机构的建议与建议筛查范围、暂时不建议NIPT筛查的情况等,NIPT技术的基础是二代测序技术,ACMG指南指出NIPT可取代唐筛成为一线筛查手段,各项研究显示其作为一线筛查价值巨大。但NIPT仍然是一项筛查技术,并非诊断技术,疑似阳性患者仍然需要通过羊水穿刺或绒毛绒膜取样等方法进行临床诊断。关于我国NIPT应用规范刘教授指出了适用范围,并表示要严格遵守《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陈倩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倩教授分享了《2015年ISUOG双胎妊娠的超声检查指南解读》,陈教授介绍了ISUOG指南中一些主要问题,如双胎妊娠应当怎样核对孕周、双胎妊娠应怎样确定绒毛膜性及羊膜性、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诊断标准、超声检测频率、双胎妊娠中染色体异常筛查等,指出双胎妊娠核对孕周的理想时间为头臀长45~84mm时(孕11+0~13+6周)。绒毛膜性应在妊娠13+6周前确定,可用超声进行检测。双胎之一估计体重低于同孕龄标准体重第10百分位,且双胎间估计体重相差大于25%。大部分专家推荐,单绒毛膜双胎可自孕16周开始每2-3周进行一次超声检查。
董晓静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董晓静教授分享了《围产期孕妇血液管理》的内容,我国孕产妇死亡主要由产科出血引起,在中国输血指征滥用,造成了血源供不应求。中国的血液采集和检测与国际标准尚有差距,红细胞输注与不良结果严重相关,其输注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造成死亡增加,因此患者血液管理非常重要。澳大利亚PBM指南推荐铁剂使用,欧洲麻醉学会(ESA)围手术期严重出血管指南也推荐了静脉输注而非口服铁剂,董教授指出静脉铁剂输注能够显著缓解产后贫血患者疲劳状态。
漆洪波教授
漆洪波教授分享了《新产程指南的理解及临床困扰》,新产程指南旨在安全预防初次剖宫产,漆教授分析了新老产程的变化,他表示存在争议在所难免,争议的焦点在于哪一个更真实描述了现代孕产妇的产程,不能为了降低剖宫产率而不顾母儿安全及哪一个更具临床指导性。漆教授分享了来自800+名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意见,他们表示新产程还是很好,给了孕妇更久的试产期限,减少了不必要的干预,降低了产时的三个率(剖宫产、产钳助产、会阴侧切)。关于困扰漆教授认为5年制教科书第9版已将新产程纳入,在宣教手册及知情同意书中应提前告知。
李笑天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李笑天教授带来了《胎心监护:病人原理的应用》,产前胎心监护的评价目前尚没有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可以降低胎儿死亡率。李教授指出胎儿监护存在的问题有对监护的解读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大规模应用后HIE发生率没有明显下降,目前CTG体系不够完善等。医疗保健的标准化可以明显减少不良事件和医疗过错,李教授认为,胎儿监护也需要标准化,例如定义、原理及处理流程的标准化。而后他介绍了胎儿监护的分类,缺氧的通路,基本原则等。
李力教授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李力教授分享了《剖宫产后子宫疤痕妊娠诊治共识解读》,胚胎着床在剖宫产的旧瘢痕处,属于一种异位妊娠。子宫瘢痕妊娠(CSP)发病机制不清,诊断与治疗国内外均无统一的标准和指南。GSP可造成清宫手术中及术后,再次剖宫产术中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等,早期妊娠无特殊临床表现,仅有先兆流产的表现,诊断首选超声尤其是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联合。李教授介绍了CSP的分型、鉴别诊断与治疗,指出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超声分型处理,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或者联合治疗。
倪鑫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倪鑫教授分享了《分娩启动的研究进展》,对于子宫激活来说雌激素和孕激素起到了重要作用,阐明子宫激活分娩机制是解决早产的关键,妊娠和分娩时子宫的状态有四个时期,静息期、活化期、收缩期和恢复期。倪教授从胎盘内分泌的特点,胎盘CRH的作用,孕激素在人类分娩启动中的作用,孕激素功能性撤退的机制,妊娠期间妊娠组织结构变化,胎儿信号促使分娩启动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分娩启动的研究。
随着倪鑫教授的分享,12日精彩的学术内容告一段落,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期待13日上午的内容。会议期间,中国妇产科在线采访到周玮教授,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
11月13日精彩继续
古航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古航教授带来了《2016年美国母胎医学会羊水栓塞指南解读》,羊水栓塞在产科较为罕见,但是是灾难性的急症。大多数医生和机构对羊水栓塞的治疗经验有限,因此提高羊水栓塞早诊断的能力和建立适当的支持诊疗的能力至关重要。古教授介绍了指南中对羊水栓塞作出的推荐,包括分娩时以及刚分娩后的妇女出现突发性肺衰竭时,应该考虑与羊水栓塞鉴别诊断,不推荐使用任何特殊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确诊或排除羊水栓塞的诊断,目前羊水栓塞仍然是临床诊断。推荐充分给氧和通气,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在羊水栓塞的初始治疗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心脏正性肌力药物。应避免过度输液等内容,并对这些推荐内容作出了详细解读。
张建平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建平教授分享了《2015年ACOG妊娠恶心呕吐指南解读》,妊娠呕吐的发生率大概在50%—80%,其无法用其他病因解释,一般用排他性临床诊断。张教授介绍了妊娠呕吐的概况、病因、高危因素、对母儿的影响、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他指出,孕前3个月起服用为多种维生素,Vit B6和VitB6-多西拉敏复合制剂为一线用药,除原发性甲亢,不建议对TSH降低者进行甲亢治疗,生姜可以作为一种非药物的治疗选择,早期治疗,以预防病情进展为妊娠呕吐,甲强龙具有潜在用药风险,为治疗的最后选择。
魏正强主任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辑部魏正强主任就《论文撰写要点及常见问题分析》进行主题报告,魏主任介绍了论文的审稿原则,选题的基点,题名的书写要点,作者署名的意义,论著摘要撰写要求,关键词应用的要点,前言撰写的要求,资料与方法的撰写等,他指出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应论文中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署名应正确清晰作为拥有著作权的声明,摘要主要为4个结构,应简要说明研究目的,课题研究用了署名方法和材料,列出主要结果和数据,说明经过验证取得的理论价值,前言的三个要点为简介研究起源,文章主旨及必要时的题名解说。
李俊男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俊男教授介绍了《如何阻断HBV母婴传播实现零感染》,李教授指出,首先要正确解读HBV报告单,传播与感染是两个概念。她从与产科有关的6大HBV术语、乙肝的传播途径、中国乙肝感染现状等方面分析了妊娠期抗HBV治疗的有关问题,表示正确对待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抗病毒治疗开始、持续及停药时间及药物的选择几乎可以实现零感染。
漆洪波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漆洪波教授分享了《双胎妊娠:10个基本的问题》,漆教授指出,早期确定孕期和预产期可以为筛查和诊断提供正确的时机,14周前可使用CRL确定孕周。绒毛膜性是关键,所有的双卵都是双绒,单绒都是单卵。唐筛是类似的,NT和母亲年龄结合来判断21-三体综合征的敏感度,在双胎和单胎妊娠中是相似的,但双胎的阳性率更高一些,尤其是单绒毛膜双胎。畸形并不罕见,双胎妊娠畸形率高于单胎妊娠。确认胎盘位置,双胎妊娠中推荐常规应用经阴道超声和彩色血流成像。早产的预测和治疗方面,对早产风险较高的双胎妊娠可按单胎妊娠的处理方式进行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治疗。
至此,第六届两江母胎医学论坛顺利闭幕,参与整个会议的参会代表及专家学者都是收获满满,2016论坛的圆满举办让我们对2017年充满期待,相信明年此时将会有更热门、更前沿的学术内容呈现在会议上,欢迎各位继续亲临现场,让我们共同期待母胎医学又一次辉煌盛会的到来。
【精彩花絮】
声明:本文为中国妇产科在线独家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留言板